【热点背景】
有媒体报道,清华大学日晷刻字刚被清除,近日二校门门框又被刻“皇上我来了”。其实,北京大学校内文物同样未能幸免,每个暑期过后,一些文物上的涂鸦又增多了。铜钟外部完好无损,但钟的里面布满了黑色、白色字迹,还夹杂着许多不规则的刻画图形。密密麻麻的小字上面又刻了大字。钟亭入口处,贴着两张告示,白纸黑字地写着——“请勿触摸,请勿敲钟,请勿摇晃,爱护文物。”但告示好像对游客们来说是透明的。甚至一些游客对于校内工作人员的制止,并不以为然。高校难逃“任性游客”的“毒手”,也让进入名校游学参观变了味道。
【热点预测】
近日,清华和北大的标志性建筑物都遭到涂鸦、刻字破坏,甚至滋生黑导游等问题。对此,有人认为开放大学造成了更多的问题,学校对外开放还是应该被限制。对于名校参观到底要不要实现共享?请谈谈你的看法。
【热点解读】
学校本属于公共资源,虽然在开放的过程中出现了诸多问题,但是对于高校的共享还是一条可实现之道路,需要进一步完善。
国人对于清华和北大这两所名校有所执念已不是什么新闻,甚至有些家长借着暑期的时间带着小孩来到两所大学来参观,感受学术、文化氛围,本意是好的。高校作为公共资源,被共享、参观、学习也无可厚非。但是对于这两所名校的参观之余也伴随着成堆垃圾、随手涂鸦现象的出现,甚至在限流期间还出现了黒导游,带领游客进入校园。入校管理的现状堪忧,究其根源,是因为高校的共享中存在一定的问题。第一,游客的素质低下。对于设置的提示标语熟视无睹,家长对于小孩缺乏教育引导,对孩子的乱涂乱画置若罔闻。第二,校方的管理模式过于被动。校园占地面积大,监管难以全覆盖,加之没有执法权,所以对这些破坏行为只能是劝阻,而劝阻往往缺乏强制力。第三,共享模式不成熟。游客参观集中在暑期,客流量太大,接待能力不足以及共享模式不够成熟,难以达到让所有游客都能有序参观。
出现这样的现象并不是偶然,但是打破这个局面却是迫在眉睫。一是游客的文明理念教育要加强。特别是对于文物保护常识和意识要有针对性地宣传和引导。二是要有严格的校园共享规范。要制定校园开放的细则,明确校方的执法权限,实现对于参观游客的有序管理;也可以适当创新管理办法如:利用互联网实时监控分流、实名认证入校、游客行为加入征信管理等,来达到更好的管理效果。